富井机械手:正确认识机器人
来源: 时间:2014-07-17 14:51:52
在科技界,科学家会给每一个科技术语一个明确的定义,但现代机器人问世已有几十年,机器人的定义仍然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。原因之一是机器人还在发展,新的机型,新的功能不断涌现。另外一个原因、也是根本原因,是因为机器人涉及了人的概念,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。
在1967年日本召开的第一届机器人学术会议上,提出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。一是森政弘与合田周平提出的:"机器人是一种具有移动性、个体性、智能性、通用性、半机械半人性、自动性、奴隶性等7个特征的柔性机器”。从这一定义出发,森政弘又提出了用自动性、智能性、个体性、半机械半人性、作业性、通用性、信息性、柔性、有限性、移动件等10个特性来表示机器人的形象。另一个是加藤一郎提出的具有如下3个条件的机器称为机器人。
(1)具有脑、手、脚等三要素的个体。
(2)具有非接触传感器(用眼、耳接受远方信息)和接触传感器。
(3)具有平衡觉和固有觉的传感器。该定义强调了机器人应当仿人的含义,即它靠手进行作业,靠脚实现移动,由脑来完成统一指挥的作用。非接触传感器和接触传感器相当于人的五官,使机器人能够识别外界环境,而平衡觉和固有觉则是机器人感知本身状态所不可缺少的传感器。这里描述的不是工业机器人而是自主机器人。
机器人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么?机器人会不会像今天人类对待其他动物一样对待人类呢?这是机器人开发必须考虑的问题。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,科幻作家阿西莫大于1940年提出了"机器人三原则”如下:
(1)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。
(2)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,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。
(3)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,与第一条相抵触者除外。
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:"机器人是一种自动他的机器,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,如感知能力、规划能力、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,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”。机器人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,其原因是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。动物一般具有上述这些要素,所以在把机器人理解为仿人机器的同时.也可以广义地把机器人理解为仿动物的机器。
机器人技术综合了多学科的发展成果,代表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.它在人类生活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.正引起国际上重新认识机器人技术的作用和影响。